江南官方体育网页版·2022年上半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食品安全抽检分析

2024-05-14 09:06:45 1 来源:江南官方体育app 作者: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江南官方体育网页版·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2年上半年佛山市禅城区食品安全抽检分析报告。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重大问题。为保障食品安全,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佛山市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结合佛山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要求,采取委托第三方抽检机构等方式开展2022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现对上半年情况分析如下。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年计划抽检食品和食用农产品4652批次,上半年共完成2785批次,完成全年任务的59.87%,发现不合格及问题产品69批次(其中纯标签不合格41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52%,内在质量合格率为98.99%。

  在全部2785批次监督抽检中,生产环节抽样120批次,销售环节抽样1622批次,餐饮环节抽样1043批次,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4.17%、96.61%和99.33%。若只考虑内在质量(只涉及标签及净含量不合格生产环节7批次、销售环节34批次),生产、销售、餐饮三个环节内在质量合格率分别为100%、98.71%和99.33%。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中的食品类别,今年对28大类食品(食用农产品后面分析)进行了监督抽检,共抽检1832批次,发现不合格及问题产品49批次,合格率97.33%,各类别食品抽检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除饼干、糖果制品、水果制品和糕点外,其他类别食品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而以上4类食品的不合格项目均为标签类合格,即以上4类食品的内在质量合格率均为100%。由此可见,各类食品的合格率均保持较高水平。

  按照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中的食用农产品类别,今年对7大类食用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共抽检953批次,发现不合格及问题产品20批次,合格率为97.90%,各类别食品抽检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3可见,不合格项目类别包括标签及净含量41次、理化质量指标1次、食品添加剂2次和微生物指标5次,检出率最高的是标签及净含量,不合格项目数量最多的是“钠”标示值错误34批次(因“钠”的含量判定来源依据的是产品的标签,故将此类不合格归属于标签不合格类别)。

  由表4可见,不合格项目包括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甲氧苄啶、铅、镉、倍硫磷、噻虫嗪、腐霉利、氯霉素、镉、呋喃唑酮代谢物。

  食品标签是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标签和净含量虽然不涉及产品内在质量问题,但这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不合格标签易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出现标签及净含量不合格的可能原因有:(1)由于食品标准更新较快,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生产企业对标签标准(GB 7718、GB 28050等)的理解不够全面,或是对标签标注工作不够重视;(2)部分企业对原材料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原材料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具体成份不明确,导致配料表上漏标了带入到产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名称;(3)生产者刻意隐瞒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相关信息。

  钠是必需的营养元素,但长期摄入过量的钠会影响身体健康。营养标签标识不合规,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判断和了解,增加特殊人群(如对摄入钠含量有要求的高血压人群等)的购 买及食用风险。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中规定,钠含量≤120%标签标示值。不合格原因分析: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 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中规定,营养成分钠的实际含量应≤120%标示值,当钠含量数值≤“0”界限值时(≤5mg/100g或≤5mg/100mL),其含量应标示为“0”。产品营养标签中钠的标注不符合相关要求,可能是企业在进行营养标签设计时对标准吃不透、把关不严,未按产品实际钠含量及其偏差范围进行标注。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有所升高。膨化食品中油脂含量较高,极易收到外界条件(如光照、空气接触、高温等)的影响而发生氧化。过氧化值超标严重时,食品的酸败(哈喇味)就会变浓,食用后会损伤正常细胞。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含量≤0.25g/100g。不合格原因分析:原料油脂储存不当导致脂肪氧化;生产用油变质生产加工环节油炸过程中温度太高,造成油性破坏;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变质。

  大肠菌群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重要指标,主要评价食品的洁净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及受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明食品受到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

  导致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可能原因有:(1)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卫生控制不严格,如加工或经营场所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没有做好设备、设施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或者生产销售的工作人员洗手消毒措施不到位,或员工感染生病依旧工作而污染食品;(2)包装、贮运容器等不洁或破损造成了二次污染;(3)生产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或未按规程操作,如高温灭菌温度不够高,时间不够长,未将微生物杀死;(4)购买的原辅料已被污染,或者生产加工用水受到污染。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对霉菌、酵母菌、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目前广泛用于肉类、鱼类、蔬菜、水果、饮料类、糕点类等的防腐保鲜。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毒性较低,但长期超标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产品,可能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对有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理解不足从而盲目添加;(2)企业对食品抽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或提高产品风味和色泽而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如米面制品中的脱氢乙酸等;(3)企业对原料品质验收和生产工艺控制不严,使用了含有超量超范围食品添加剂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食品污染物是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直至食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食品中污染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其判定依据是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及各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其他污染物限量。

  镉、铅、铬均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主要来源于采矿、金属冶炼、机械加工、皮革鞣制、印染等工业环节的废水废料,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继而被动植物体吸收和富集。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对农药安全十分关注。除了颁布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近500种农药、7000多项最大残留限量作了详细规定,并提供了各种农药的检测标准外,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也多次发布公告,对数种高毒、高危害农药进行禁用和限制。

  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在果蔬种植过程中不控制用药种类、用药剂量和安全风险,只一味追求杀虫效果,或为追求最大利益,未过休药期就采摘售卖。

  出现使用违禁兽药和兽药残留超标的可能原因有:(1)为了追求利益,保证养殖和销售的水产品和畜禽的成活率,部分养殖户和销售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违禁兽药;(2)使用人员不了解药物的休药期和使用量;(3)以初级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经营企业在购买时,把关不严,未对兽药残留项目验收或检验。

  一是近年来,各地生产企业标签标识不规范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抽检生产环节共发现7批次不合格项目均为标签标识。二是销售环节有34批次不合格项目为“钠”标示值错误,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判断和了解,增加特殊人群(如对摄入钠含量有要求的高血压人群等)的食用风险。三是食用农产品中,水产品合格率仅为91.57%,不合格类别为违禁物质和污染物指标,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针对抽检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特别是部分食品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查找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结合风险监测、评价性抽检、专项抽检、你点我检等任务,筛查发现高风险地区、品种、项目。对以上抽检发现的问题点,组织监督抽检,进一步跟进,提高抽检问题发现率。并通过监督抽检等常态化抽检及不合格品的信息公示、处置,对违法生产经营单位产生威慑力。

  加大抽检信息公开力度,制定信息公示工作规范,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倒逼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发挥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构建社会共治体系,共享食品安全成果。